《狼》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4 19:04:23
《狼》教学反思

《狼》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狼》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狼》教学反思1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与认知活动。教学时,抓住人们捕杀狼前后的现象和动物之间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从比较中探究、感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一、反复阅读,加深语言感悟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这一教学中,我让学生读书,通过自由读、对比读、对照读、品读等朗读形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感悟文章的主要意思。

2.深入阅读文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涌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本课采用的学法是:

A、对比质疑:让学生在自身对狼和鹿的认识和课文中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对比中,提出疑问。

B、自主学习:围绕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句子谈谈感受。

C、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灾难。

D、读中感悟: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议一议多种方法揉合在一起,感悟破坏森林、毁灭鹿群的祸首其实是人,是人违反了大自然应有的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

二、利用媒体,丰富语言表象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丰富的表象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在导入畅谈之后,我按“由图及文,引发思考”的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说一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追查原由的热情。

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遗憾,以下就这节课中的不足谈一谈。

首先是朗读,读昔日森林与现在森林的两段话时,学生都没有读出语气来。如果教师在之前加以引导,学生也许会读的好些。

其次,我在课上的提问过多过细,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品读,而忽略了文字本身,我的提问初衷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服务于朗读,自读自悟,但结果并不明显。

此外,由于自己钻研教材不够,所以没有能很好地解决课文的难点。

这一节课留给自己的反思很多,争取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狼》教学反思2

《狼》这课是在20xx年4月17日在白云七中给初一(4)班的学生们上。这一天也是我第一次登上三尺讲台,心情很是激动,同时也有一点紧张。真正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自己没上讲台时的预演是有很大差距的。由于没有经验,因此第一次对于时间的掌握及知识点的疏通我做的都不是很好。下面我对这次授课写一份教学反思,以便以后改正自己的缺点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首先,我问学生知道那些关于狼的成语。学生回答很积极,如狼心狗肺、引狼入室、狼狈为奸等等。从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知道狼的一些性格特征狡诈、贪婪等。从而引入我上的课文《狼》。《狼》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的一篇文言文,节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本文虽然短小,但故事情节丰富。所以介绍完作者及作品后让学生全班齐读课文,这篇文言文相对来讲不算太难,只要学上多读以及结合教材注解基本可以自己疏通文意。学生在读课文时,我对他们读错的字词进行矫正,并对部分句子的停顿进行明确。

其次,对文章进行品析。同样我也强调要多读,对文章进行分段讲解,同时让学生先对要讲的文段进行阅读。细读文段,讲解重点字词,句子,为了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我让学生对文段大意进行翻译,然后在明确。文言文教学有时会比较枯燥,只有调动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教师做引导,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也是符合“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要想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就必须落实以读促学,多读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的有效途径。但这一点我做的还是不够好。在重点字词讲解上我先让学生作答,然后明确,如同一字词在文章中不同句子的不同意思。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气氛不至于太冷淡。学生的思维和我们是不同的,他们比较活跃,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才能更好的完成一堂课的教学。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但课堂秩序也同样重要。有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就捣乱,因此教学与课堂纪律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许是初次与这些学生合作,在这点上他们倒是没怎么让我为难。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学生的很多问题。我教学的《狼》这一课文章的大致意思都梳理清楚,但45分钟一堂课的时间我还是没把握好,导致文章最终的主旨还没给学生明确就下课了。

最后,总的来说这次教学还是成功的,只是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文章的导入是成功的,只是初次上讲台掌握不住时间,最终没有明确文章的主旨,课后一直觉得对学生有点愧疚,也是我教学本文的遗憾。二、我的综合能力还要加强,其中普通话必须加强训练。在板书上有待提高,教学前一定要有好的设计,否则书写时有可能乱。三、我对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虽然在讲解时有的知识点详略安排的不是很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将学生偏离文章主题的话题引导回来是很重要的,不能给学生错误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奋斗目标。

这次实际教学活动让我学到很多。教师出来教给学生知识点,还要给他们一些人生坐标的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密切联系的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教师只是授之一学生以渔,主体还是学生。要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都得到发展,但是这也必须有老师的启发和正确的引导。

《狼》教学反思3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是还是蛮不讲理地向小羊扑去。课文篇幅短小,通过狼和小羊的神态,对话揭示了角色的本质,故事 ……此处隐藏8301个字……学生关注狼说的话,注意一下标点符号,第一句用的是感叹号,第二句是问号,让学生思考这两句话应该怎么读,试着读一读。学生自然而然能从标点符号中体会出狼凶狠的语气了。在理解完小羊说的话后,问狼没事找事儿,小羊是什么反应?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学生立刻就找出“温和”一词了,然后让女同学温和地读读小羊的话。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对对话朗读的方法已有所了解。接着,指导学生学习第二次找碴儿,让学生在学习时要关注标点符号来朗读狼和小羊的对话,体会他们说话时的语气。学生对于朗读狼和小羊的对话十分感兴趣,读得相当投入,积极性很高,尤其读到“气冲冲”、“是不是”等词时,学生能读出狼找碴儿的凶狠。指导学生读小羊的话时,也能读出小羊可怜、温和的'语气。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不够充分,尤其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另外,学生们对的结尾很感兴趣,到底狼有没有把小羊吃掉让学生们猜测不已,我让他们各抒己见,说说可能会发生什么,但由于时间关系,没喊到几个学生回答,我想他们在续编故事方面应该会很有想法的。为了弥补课上的不足,我后来在自习课上给了他们些时间让他们讨论了番,说说结果可能会怎样,学生还是十分乐于说的,讨论也很积极。课虽上完了,但这节课也给我了一些启迪:

一、图文结合,初步感知“善恶”

在教学课文时,要善用课文插图,充分利用书本上的有效资源,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让他们说说狼和小羊不同的神情,学生一看就能感受到狼十分凶恶,小羊很温顺。再让他们细细观察,狼和小羊的外形特点,学生不难观察到狼长得就很凶相,小羊是很温和、可爱的。接着导入课文,让学生想想狼坏在哪里,带着疑惑自学课文。由图引文,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图片的能力,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

二、朗读为主,真切感悟“善恶”

在学习中,我让学生结合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记住朗读的技巧,感受狼的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和善良,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十分感兴趣,我请了好几组,引领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在反复的情景表演朗读中让学生假装自己就是狼或小羊,深切感受狼和小羊不同的本质。

学习这篇课文内容并不难,但我在教的同时想要让学生明白做人的原则,做一个懂善恶,明是非,善良、有用的人。尽管课文所教内容有限,但希望通过点滴的教育,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乐观向上的生活与学习。

《狼》教学反思15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要存心干坏事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全文篇幅短小,结构凝练,寓意深刻,作者通过对角色的神态、动作、对话的着力描写,刻画了角色性格,展开了故事情节,揭示了深刻哲理。对于本课,我的教学期望是:以关键词“找碴儿”为线,紧扣“故意”、“气冲冲”等提示语,感悟、体会狼的凶残、虚伪,在“狼”、“羊”的对立、对比中,在“读”、“悟”中揭示寓意,明白道理。现在重新审视我的教学设计,其中不乏成功之处,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需要商讨的地方:

一、品味语言,重视读悟

寓言的故事内容,是寓言的外壳,它就是靠这个外壳来蕴藏丰富的思想意义的。因此,对寓言内容理解愈深愈透,领会寓意就愈明愈深,而读则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读能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儿童的心中活起来。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读” 字贯穿了始终,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了关键词“找碴儿”这条线,设计教学,在引导学生找出狼“找碴儿”说的三次话后,扣住“故意”、“气冲冲”等提示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层层递进,学生在变化句子表达方式的对比朗读中,体会到了带提示语朗读的好处;在看图观察、描绘狼想吃小羊的神情中,读出了狼迫不及待的心理;在“狼”、“羊”的对立、对比朗读中,体会到了狼凶残的本质,一个“读”字,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味、读出了解,也读出了对语文的兴趣!而后我又顺机将练习中伊索的话与文本进行了整合,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对寓言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二、突破难点,贵在无痕

常常很钦佩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指导朗读,还是理解难点,都是那么的不露痕迹,在自然而然中生成。本课中的“找碴儿”一词对学生来说理解有困难,我也效仿了一把,自觉颇为成功:在看图描述完第一自然段后,我就出示了“找碴儿”,先让学生读,目的是读准这个儿化音,而后相机询问:你知道“找碴儿”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木然,这时,我并没有急于把词的意思(找借口)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一步步的学习中逐渐得出,在理解小羊第一次说的话时,学生们已经明白它是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的,理由是: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于是,我趁势提出:“很明显狼是在没事找事,用书上的一个词说,就是——?(找碴儿)”并出示这个词语让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完小羊第二次辩驳的话后,我又再次提及:“狼说的话是真的吗?”而后出示词语“找碴儿”再次认读,此时已无需多说,学生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我紧接着追问:“找碴儿就是找——?”(借口、理由……)学生在这样的循序渐进中很快理解了它的意思。

三、拓展阅读,培养能力

读书可以使人明智,读书可以使人明理……,阅读是学好语文的有力途径,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认识到了阅读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新课程颁发后,阅读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大阅读观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通过接触大量的阅读材料让孩子有所感悟、有所习得成为很多语文老师的追求,我也是其中的一位。语文课堂上的拓展阅读,有课堂的当场阅读——对文本的一种补充与挖掘;有课后的推荐阅读——与文本相关或作者其他精彩文章。今天我在教学中运用了第二种方法,拓展了阅读的时间——向课余延伸,拓展了阅读的空间——向校外伸展,以推荐的形式向学生推荐阅读《伊索寓言》,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关注名著。另外,推荐阅读该书的原因有两个:1、与文本相关 我们学习的故事就选自这本书中,利于学生产生阅读的亲切感和迫切心理。2、能学以致用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重视了“读”、“悟”,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故事人物的情感、心理及特点,从而在一步步的朗读中领会寓意,这种读中感悟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伊索寓言》这本书时有所运用,如果坚持这样做的话,我想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会与日俱增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商讨的地方:比如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小羊究竟有没有被狼吃掉,要不要让学生去说一说,写一写?虽然在教案中我涉及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还在思索,故而绕开了这个话题。

理解决定设计,设计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的确,要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情体验!

《《狼》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