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6 19:04:22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半截蜡烛》的这篇课文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却没有硝烟的战斗,在人物的心理活动方面,刻画得相当细腻,耐人寻味。在教学《半截蜡烛》这节课时,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课文需要调动情绪,需要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才能体会到文章背后的人物性格。

《半截蜡烛》教学过程中,在德国军官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我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觉得那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真是一个棘手的形势!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动这个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官必将怀疑到这只蜡烛是不是有鬼,这时的形势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又不得不动蜡烛的脑筋,真是难办啊!

孩子们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都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只能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时候我适时的向大家像说故事一般的讲出杰奎琳是怎么做的,其实文章只是截选了杰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认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来的精彩得多,故事写得更加紧张,于是经过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们一个个都佩服起杰奎琳,都夸她真是个镇定的小姑娘,都自叹不如,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是佩服啊!

文章本来到此已经学完,我又追加了一问:“难道仅仅是小姑娘一人的功劳吗?”这一问引导学生回顾了全文,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全盘思想和合作意识。

课后反思,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半截蜡烛》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线索,细腻地刻画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以学生诵读为主线,以读促讲让学生经过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可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略读课课型教学,课堂上少讲、精讲,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的特点,没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把体会人物特点的朗读过程指导的过于细致,没有抓住杰奎琳这个重点进行朗读指导,所以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间,到最终致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读“伯诺德夫人”时读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若”和“诺”的读音,没有及时的.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之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

每次反思课堂,我都要为自我对学生的特点、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虽然我也听了高教师、李教师等几位教师的课,课下也抽时间看了教科书、教参等书。可能是我这个人太愚笨了,还是没有学到她们的十分之一。我明白这样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可是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时间里,抓紧时间学习,虚心求教,认真听课,让自我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3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我上过好几次了,还听过镇江中山路小学特级教师薛翠娣老师对本课的教材解读,故印象特别深刻。本文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危险越大,时间越紧迫,敌人越凶残,才能越显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处境,才可以显出他们一家的勇敢机智,才真正显出他们一家的爱国,才使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如果按照按照往年的方法我可以连教本都不带就可把课文讲完。往年的“招”用过就想革新的我在今年怎么上呢?因此,上课前,我仿照本文所述找来半截蜡烛(也插上小金属管,内藏一纸条)并在课堂上同步点燃,为了渲染气氛,我还用简笔画画出一个“超级大炸弹”,有一根“导火索”,并根据课文进程及时用简笔画画出“半截蜡烛”——不断变短的半截蜡烛。再引导学生潜心读文悟情,深入体会人物的心情,并适时地让学生表演,并不断指导朗读,让人物形象走出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把爱国深植于脑海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心理。随着教学进程一次又一次地把蜡烛画短——和课堂上点燃的蜡烛相呼应。并把“超级大炸弹”的“导火索”不断变短,使学生深深感受越来越紧张的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的甚至于连空气都似乎要爆炸的紧张局面。在教学中,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演杰奎琳,让她来说话。最后再把三位主人公——课堂上演得较好的同学请上来接受采访,并说出自己的感言。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4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我认为学生读过几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能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我这样来实施课堂教学:

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了解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他们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个性得到了张扬。

……此处隐藏6743个字……常有特色,特别是在图文并列的那几张,制作精美,给人以视觉享受。在开头,老师导入剧本的学习,让同学能更为具体的了解剧本这一特殊题材;在讲解文章中,注重重点词的说明;在课程接近尾声时系统回顾课本内容;最大的亮点在于通过文中人物的颁奖词来塑造人物性格,很有新意,根据我的观察,学生们对这一点也很感兴趣。

但是,课程进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展示二战照片时,我个人觉得画面相当血腥,不应该过于清晰地展示给五年级的学生;第二,课程讲解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不应该让同学们读一遍就可以了,需要给他们一些时间来进行记录;第三,有些内容,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大意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或回答,但是实习老师却直接呈现出来,缺少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最后一点,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纪律问题。

本次的课程整体上还是很不错的,需要实习老师更较注重课堂的实际学习效果。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3

《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由于文中人物比较多,又是拗口的外国名字,以至于我读了多遍才理清头绪(虽然不是第一次教了,但是人老记忆差,教过就忘了)。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理清故事的脉络,并查阅资料,对剧本这种形式有个较为准确的认识,这对课后的小练笔《改写剧本》打下了基础。

在人物形象的体验上,还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文本。在读中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所以课堂的小练笔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这,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由于练笔的时间分配不足,有些学生没写完,这是个遗憾。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4

《半截蜡烛》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线索,细腻地刻画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以学生诵读为主线,以读促讲让学生透过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但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略读课课型教学,课堂上少讲、精讲,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的特点,没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把体会人物特点的朗读过程指导的过于细致,没有抓住杰奎琳这个重点进行朗读指导,所以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光,到最后致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读“伯诺德夫人”时读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若”和“诺”的读音,没有及时的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之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

每次反思课堂,我都要为自我对学生的特点、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虽然我也听了高老师、李老师等几位老师的课,课下也抽时光看了教科书、教参等书。可能是我这个人太愚笨了,还是没有学到她们的十分之一。我明白这样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但是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时光里,抓紧时光学习,虚心求教,认真听课,让自我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

几十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

通过不断的培训和业务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以前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因此,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二、在教学任务与创新之间徘徊

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三、线索的梳理与情感价值观的碰撞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但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平淡的课。深度,应该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况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点成为了敌人麻痹大意,他们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机。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构建生命化课堂,同时也提升课文的厚重。

四、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习兴趣都很高,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天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以此为依托,挖掘下去,生发开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