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教案汇总9篇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教案 篇1【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需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安排同学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同学,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同学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同学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同学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同学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同学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同学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⑴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身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⑵ 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⑶ 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同学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同学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⑷ “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同学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同学讲述,老师结合同学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身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同学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同学对照注释,自身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效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争辩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同学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同学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同学回答引导同学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同学肯定两小儿敢于讪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扮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扮演准备)
6、向同学优秀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同学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2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 ……此处隐藏30111个字……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七、八课时
教学内容: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准确判定不同句式,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一、请翻译。
判断句式
1、有亭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4、臣本布衣。
5、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6、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7、济北彀城下黄石即我也。
文言文判断句式常见有3种
1、①……者……也
②……者
③……也
2、句中不用“者”,句末不用“也”。
3、用“乃”“为”“则”“即”等词表判断
三、请翻译
省略句式
1、(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以钱覆其口。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小惠未遍,民弗从(之)也。
4、以(之)告富者。
5、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归纳:
1、补充省略成分,应结合上下文语境。
2、省略句常见的几种类型
①主语省略 ②谓语省略
③宾语(包括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④介词省略
3、译成现代汉语时,为做到语句通顺,该补充的应补充。
四、请翻译。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吾尝疑乎是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5、咨臣以当世之事
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尝射于家圃
归纳:
介宾短语后置句:在古汉语中,介宾短语往往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
五、请翻译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提宾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提宾式。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如:“何苦而不平?”(“何”是“苦”的宾语)1、子将安之 ?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何以战?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
六、作业:
自己总结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特点,并能够找出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