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教四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冀教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冀教四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有三个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读书,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试着解决一下。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说一说每步的算理。
4.怎样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算理,进而使学生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试一试
出示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掌握在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冀教四年级数学教案2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习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冀教四年级数学教案3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通过小数比较大小,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了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较郑强和李明两个同学“谁的得分高”。在比较9.87和9.90哪个数大时,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可以得到9.90分比9.87分高,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从数位来思考,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9.87<9.90。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三人的得分情况,张华的得分是9.96分,要比较郑强、李明、张华的成绩,就需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首先要让学生看清楚是按从大到小排列还是小到大排列,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比的。使学生体会到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第3个问题“王平可能是多少分呢?”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大小,确定其范围。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只有极少数学生来自于乡镇企事业单位。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是第四个年头,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相互质疑,大胆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学生活泼可爱,思维灵活,敢说敢做,既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淳朴与耿直,又有着良好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只要是贴近孩子生活的实际的学习材料和内容,他们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歌手大奖赛吗?
生:看过。
师:一场比赛结束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1:我最想知道谁得了第一。
生2:我一般最想知道我喜欢的那个选手得了第几名。 ……此处隐藏7204个字……单位由老师指定题目进行汇报,没有得到展示机会的小组可以在期间举手示意要求汇报,但只展示不同方式或质疑补充。各组展示后,可以自评,他评或老师评价。对疑难地方师及时点评讲解。
4。小结归纳
生说,师生共同总结:容器中所能装液体的多少,就是容器的容量。
常用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四、学情展示。
1、课本第3页试一试。
2、练一练中的1题。
3、练一练中的第2题。
要求:
1、独立完成、对子交流。
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对子,待对子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讨论、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
学法指导:每两组展示一题,预展速度快的组先展示,另外一组只展示不同之处,或质疑补充评价。由组长分工:展示题1可板演口答,展示题2可以边演示边说明理由,展示题3可以口答。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预展时间:2分钟)
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
学法指导:由一个小组做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它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它组或教师给予评价。
5、操作指导:教师要在预展时巡视各小组,指导并帮助小组快速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到人人有事做。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你还存在什么疑惑?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说一说:1、知识点(表格、知识树等)2、方法3、易混易错点4、疑惑5、学情。
六、巩固提升
1、在()内填入升或毫升。
(1)一瓶大瓶可乐的容量是2()
(2)一瓶牛奶的容量是250()
(3)一瓶眼药水的容量是5()
(4)一桶饮用水的容量是15()
(5)一瓶洗发水的容量是200()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3、拓展: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4题。
板书设计:
认识升和毫升
容器中所能装液体的多少,就是容器的容量。
容量单位:升——L毫升——ml
课后反思:
第2课时:升和毫升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的内容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知道1升=1000毫升,或1L=1000ml,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实验,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的过程。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体验“升”和“亳升”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利用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00毫升的量筒1000毫升的量杯一定量的水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激趣导入。
师:手拿100毫升的量筒和10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在100毫升的量筒中装满水倒入1000毫升的量杯中,几次才能倒满呢?(学生讨论,猜想)
2、板书课题。
师:升和毫升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相信学完这节课你们一定会清清楚楚。(板书课题:升和毫升的关系)
3、出示目标
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
1、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利用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生齐读并默记心中)
师:心中有目标,学习有方向,要想达到这节课的目标,需要靠大家的认真自学,为了帮助你们尽快学有所获,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习小帮手!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页的内容,动手试一试,你发现:
1、你倒了几次才倒满的?
2、升和毫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温馨提示:先看书,再小组动手操作,要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自学时间5分钟)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小组合作操作,师巡视指导。
2、议一议(合作交流)
小组内交流小结本组操作过程和结论,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巡视,观察小组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组给以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组及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先讨论完的小组可以选派代表汇报展示,第一题可以边动手演示,边说明本组的想法和结论;第二题可以直接口头汇报(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各组展示之后,其他小组给与评价。)
4、小结归纳
1升=1000毫升1L=1000mL(多让生说一说,师板书)
四、学情展示。
1、课本第5页做一做。
2、填空我能行。
(1)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和()作单位。
(2)1升=()毫升8000毫升=()升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瓶酱油约800()一桶色拉油约5()
汽车油箱大约能装汽油50()
(4)装有2升的酸奶,倒了一半后还剩()毫升,再倒一半后还剩()毫升。
3、我是小法官。
(1)升用字母“ml”表示,毫升用字母“L”表示。()
(2)当比较两个不同大小的杯子中饮上料多少的时候,可以将饮料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
要求:
1、独立完成、对子讨论。
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对子,待对子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
学法指导:每两组展示一题,预展速度快的组先展示,另一组只展示不同之处,或质疑评价。由组长分工:展示题1板演并讲解;展示题2板演口答即可;展示题3口答并说明理由。展示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预展时间:2分钟)
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
学法指导:由一个小组做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它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它组或教师给予评价。
5、操作指导:教师要在预展时巡视各小组,指导并帮助小组快速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到人人有事做。展示小组可根据时间轮流、抽签或指定。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说一说:1、知识点(表格、知识树等)2、方法3、易混易错点4、疑惑5、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