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时间:2025-03-31 10:06:41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cm,宽5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人教义教版教材第10~1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 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 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三、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的实物模型、相应电脑课件 、用硬纸做的一个圆柱、剪刀、尺。

五、教学流程预案:

一、谈话引入新课:

投影出示圆形的特征,复习有关圆的知识。教师通过长方形纸旋转围成一个圆柱,揭示课题。

二、认识圆柱

1、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课件出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许多建筑设计成圆柱形,增加立体感、美感。如这些物体的外形都是圆柱形。

2、认识圆柱形。

师:那么这些圆柱形的物体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结合手中的立体图形自学数学书10页和12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题目:

圆柱是由哪些面组成的? 这些面都有哪些特征?

生自学。

师:把你学到的知识与同桌、朋友共同分享一下好吗?现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长整理好准备汇报。

小组长汇报。

底面:拿着圆柱,同桌面对面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个底面有什么关系呢?将圆柱两底面分别画在纸上,剪下重叠比较大小,你发现什么?(课件)

板书:两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比较胖瘦两个圆柱,师:底面的圆大些,圆柱就粗些。出示感受。

高:出示高(吸管)矮两个圆柱,说说感受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来看看,你圆柱的高在哪里?有几条?你可以怎样测量最方便?

同桌互相测量圆柱体实物的高,学生反馈后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测量,讲评讲方法。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深化感知:(课件)

(1、)(课本11页)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柱?

(3、)让学生说出圆柱的有关数据。

4、教学侧面: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感受? 如果要想知道圆柱体侧面的包装纸有多大?怎么办?

学生操作:把罐头盒或饮料罐等的商标纸用小刀切开,再打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它们和圆柱有怎样的关系?(课件)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自己制作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A、在物体的侧面画一条高,沿着这条高把商标纸剪开。把剪开的图展开,再重新包上。与圆柱相比较,长方形与圆柱之间有关系吗?(填写表格)

小结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B、讨论研究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小结得出: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也就是说:当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

C、介绍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2)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研究和讨论,知道了圆柱侧面的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指着图边问边答)当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时候,

(3)分别让学生在教似的引导下回答以上问题,再板书。

三、巩固深化:实际运用圆柱

1、请你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圆柱,分别得到以下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分别从哪个面看到的?(课件)

2、填空

1、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 ),它们是( )的圆形;周围的面叫做(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一个圆柱有( )条高。

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的一条边固定贴在一根木棒上,然后快速转动,得到一个( )。

3、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12.56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 )厘米,高是( ) 厘米。

4、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边长是9.42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 )厘米,高是( ) 厘米。

3、判断

1、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2、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后会得到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 )

3、同一个圆柱底面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

4、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12.56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 长方形。( )

5、 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12.56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

6、 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

四、小结学习内容。(略)

板书:

圆 柱

侧面展开后与圆柱的关系:(略)

长方形纸旋转圆柱形

分别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3

单元目标:

1、使同学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此处隐藏7629个字……)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把圆柱模型底面剪下,观察形状后再比较。

(2)圆柱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你有什么方法证明?

(3)学生操作后汇报,教师通过课件验证和补充。

该环节是精心设计的,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了圆柱侧面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

(4)用直尺量一量圆柱体的高发现了什么?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圆柱体的高都相等。

(5)课件出示圆柱体的画法

2、通过观察几何体练习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对新知加以升华。

3、同伴互助,寻求发现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2)教师课件演示展开图加以验证,轻松的突破本课的难点。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乘以高。

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轻松的分散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巩固拓展,延伸应用

课件首先出示:

1、读出下面各圆柱体的有关数据,进一步了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

2、判断

3、出示课后作业对本节所学新知进行适当拓展。练习的设计,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圆柱认识的运用,也有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训练说理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五)自主小结,提升理念

我们初步认识了圆柱,谁能告诉老师,对于圆柱你都知道了什么?

这既是课堂小结,也是对学生的人文培养重要体现。让学生在自主发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的凸显教学效果。上课伊始,我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在开课的时候,就对本课产生一种兴趣。课中展示了圆柱侧面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轻松的突破了难点,同时,在此基础上展示圆柱侧面展开后与展开前的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评价和反思

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察、到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认识圆柱,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时有效的分散了难点,突破了重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扎实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突出"做数学"这个数学理念。也使学生在合作中国共产党同进步,体验成功。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9

设计说明

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之后学习的。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组成不同,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基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能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对圆柱特征的思考,使学生联想到学习圆柱的方法与学习长方体的方法一致;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的关系时,适时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实践操作的作用。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较多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思考,促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积累圆柱特征的相关知识,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柱模型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剪刀 胶水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2)关于长方体你了解多少?

预设

生1:长方体有6个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

生3:长方体有8个顶点。

生4:相对的面……

2.谈话引入。

长方体由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组成,“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属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

设计意图:提问激趣,在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之后,向学生渗透探究新知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自觉运用知识的迁移,亲身体验研究立体图形方法的一致性。

⊙探究新知

1.观察、提问,给出圆柱的名称。

(1)观察教材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这些物体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

(2)观察圆柱形实物。

指出:像这样,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3)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掌握圆柱的特征。

(1)观察实物,并摸一摸,明确圆柱的组成。

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上、下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2)物、图对照,明确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①底面: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②侧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3)明确侧面的特征及两个底面之间的关系。

①摸一摸,说一说:摸一摸圆柱的侧面,说一说它的形状。

②观察、比较、思考:圆柱的侧面有什么特征?两底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鼓励创新思维,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结论:侧面是一个曲面,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4)认识并理解圆柱的高的含义及特点。

出示两个底面大小相同、高矮不同的圆柱。

观察、思考:两个圆柱有什么区别?

交流、明确:

①圆柱的高: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②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且长度相等。

(5)指出摆放方式不同的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8页“做一做”1题)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