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

时间:2025-03-31 10:06:41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6篇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劝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劝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教具、学具准备】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

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同时,《劝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

1、学生读注释。

2、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课文赏析: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3、三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对学生读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可以带头鼓掌),以营造一种感情朗读的氛围。

二、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1、学生根据预习笔记,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解决。

2、教师在课堂巡回,可适当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对小组内争论不定的问题给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时以引导、点拨为主,不宜直接明确“答案”,以免影响学生讨论的积极。

劝学教案 篇2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

(一)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 坚定有力 不急不恼 推心置腹 现身说法 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 大惊 吕蒙 自信 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四、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 ……此处隐藏11668个字……(直)

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明确: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⑦指名翻译:顺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动词的“而”往往表修饰。)呼,声非加疾也,而(表转折)闻者彰(明显,显著。同“欲盖弥彰”的“彰”)。

明确: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词作状语)饮黄泉,用心一也。

7、对“跬步”加以讲解:“步”为会意字,左脚向前跨出去,右脚再向前跨出去称为一步;“跬”是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

8、同时指出文中的两个错误:蛟龙为人们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螃蟹也会打洞,只是偶尔寄居于蛇鳝之穴,可见荀子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如同学们来得丰富。当然也有人认为荀子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个注释错误:“功在不舍”的“舍”应为“停”的意思,注释把意思译反了。

9、掌握了这些字、词、句再结合注释,文章内容就不难理解了。请同学们带着理解把课文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内在逻辑关系。

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齐答)“学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

提问: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明确:因为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齐答)第2节。

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齐答)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齐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引导:“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齐答)前者较后者有提高。

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边锋利,这说明它们有何改变?(齐答)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齐答)可以。物变需要条件吗?(齐答)需要。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

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用原文回答)“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

齐读第2节。

3、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齐答)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齐答)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

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齐答)弥补不足。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

明确:用了四个比喻。

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用原文齐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这是删节部分:

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聆听古代君王的遗言,也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时,他们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后,其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的。《诗经》里有诗说:“唉呀你这位君子,不要一心沉溺于安逸,心满意足地供奉你的职位,充当追求正直的德行,这样,神明才会理解你,支持你,赐给你最大的幸福。”人的德行的境界,没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幸福的了。

……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将它纺织起来,系挂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在地下,结果巢里的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临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各类事物的发生,肯定都有它的根源。人的荣誉或耻辱的来临,也必定和他自己品德的优劣相一致。肉腐朽了会生蛹,鱼枯烂了会生虫。懒散到连自身安危都不顾的时候,灾祸也就要降临了。太刚强了很容易自己折断,太柔弱了也容易自受其约束,自己邪恶肮脏,那就必然造成人们对你怨恨。把干、湿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样,火总会朝着干燥的一堆烧去;一样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干有湿,水也总是向着潮湿的地方流去,野草和树木总是共同生长,飞禽和走兽也总是成群地居住,万物就是这样各自依从自己的同类以生存。所以箭靶一旦张设,箭也就会对着它射去;森林一旦繁茂,伐木者也就拿着斧头来了;树木一旦成荫,众鸟也就会飞来栖息;醋一有酸味,蚊蝇也自然会飞来相聚。说话有时会带来灾祸,行动有时会招致耻辱,因此,君子应当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所以,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的人,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十字路上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条路的尽头他都不能到达;同时,事奉两位君主的人,任何一方也都不会容纳他。眼睛不可能同时看清楚两件东西,耳朵也不可能同时听清楚两个声音。螣蛇没有脚却能凌空起飞,鼫(shí)鼠虽然具有飞、爬、游、挖、走五种技能,但它飞不能上屋,爬不能到树顶,游不能渡涧,挖不能掩身,走不能走在别的动物前面,所以依然穷困而无法可想。《诗经》里有诗唱道:“布谷筑巢桑树上,专心致志将七只小鸟哺养。善人君子,其行动要专一不邪,不但行动要专一不邪,意志也必须坚定不移。”所以君子行事应当将心志集中到一点上来。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