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教案1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学生学会如何去感恩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实际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教学重点:
孩子理解父母的爱,感恩父母。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去感恩父母,并付诸行动去体谅父母关心父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孩子们,在这个世上,我们最亲的人是——(爸爸妈妈),最疼爱我们的是——(爸爸妈妈),最值得我们信任的是——(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是我们最亲、最爱、最值得信任的人,他们用无微不至的爱呵护我们的成长。这份爱,像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田;这份爱,像路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播放视频儿歌“我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学生看完谈感受。
二、新知讲授
活动一:我们都爱父母
教师:父母是我们最爱的人,你和下面的小朋友有过同样的感受吗?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例:天都黑了、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呀?
例:看到妈妈难受的样子,我心疼的不得了,真想替妈妈分担一点痛苦。
例:奶奶,元旦快到了,爸爸妈妈能回来看我们吗?我想他们了。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
活动二:我们了解父母吗?
教师:你了解父母什么?通过哪些方法可以了解父母呢?
学生交流:我是问了外婆才知道妈妈的生日。
学生交流:我爸爸是种瓜能手!暑假去瓜田,我看到爸爸种的西瓜又大又多!
学生交流:我妈妈喜欢吃蔬菜,这是我平时观察到的。
学生交流:我爸爸爱运动,只要一有空就带我去踢足球。他常说:“运动使人健康。”
教师:我们了解父母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的“我为父母写档案”)
请同学们拿出课下调查结果“我为父母写档案”,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教师:从父母的小档案中你有什么发现和感受?把你的发现和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交流:妈妈做钟点工,一天要做好几家。爸爸开出租车,别人回家吃饭时却是爸最忙的时候。遇上刮风下雨就更不用说了。爸爸妈妈真辛苦。
学生交流:……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父母为了我们,为了家庭这么辛苦,我们要好好了解自己的父母。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
师:同学们,你们听完这首歌有什么感受呢?
生:父母对我们的爱恩重如山。
师:从小到大,父母为你们做的事数也数不清,生病时,父母对你悉心照料;犯错时,父母对你谆谆教诲;失落时,父母给你鼓励……点点滴滴都透露着父母对你们的爱,父母的爱像一杯浓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母爱似针,父爱似线,一针针一线线把亲情串联。”是啊,无论我们长多大、无论我们走多远,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都要牢记心间。
二、活动三:爱父母,在行动
教师:我们都爱自己的父母,你为父母做过什么呢?
学生交流:帮妈妈做家务;陪爸爸聊聊天……
教师:打开电子教材P75页,读一读“杨敏的日记”。说一说杨敏是如何关心父母的,读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自主阅读思考。
教师:我们既要有关爱父母的心,也要有关爱父母的行动。
教师:阅读电子教材P74页“爱的味道”。奇奇关爱父母有哪些表现?想想你平时是怎么做的,还可以怎么做。
学生交流:爸爸累了,我帮爸爸捶背;妈妈烦心时,我会……
教师:爱父母并不是说要对父母百依百顺,这种爱也表现在对父母不良嗜好的批评上。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父母改掉其他不健康的习惯呢?
学生交流:我和妈妈监督爸爸戒烟;妈妈不爱运动,我每天陪妈妈跑步……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办法可真不少呢?爸爸妈妈是我们最亲、最爱、最值得信任的人,他们用无微不至的爱呵护我们的成长。这份爱,像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田;这份爱,像路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教案2活动目的:
1、知道家庭和睦的重要,体会家庭中的亲情。
2、知道家庭成员之间要讲究民主,能够正确处理家庭中的矛盾。
3、了解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4、知道自己在家庭和邻里之间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应因的义务。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我的一家”
1、教师先作示范:出示自己全家的照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讲一件家种有趣的事或难忘的事(教师将家庭照片贴在黑板上布置的大房子中)
2、(在黑板上贴“家”字)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我们休息的港湾。你愿意把你的家庭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3、请几个学生分别介绍他们各自的家庭并讲一件有趣的或高兴的或令人感动的事,把家庭照片贴在大房子的窗口中。
4、没有被倾倒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把照片贴在房子中。
二、讨论交流
1、什么样的家庭是幸福的家庭?
2、学生讨论,在小组内商量一种形式体现出来(说说,表演一件体现家庭幸福的故事……)
3、学生展示。
三、情感提升
1、教师引导:刚才,小朋友们分别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家庭,你感到你自己还有同学们在家里生活得怎么样(幸福、高兴、快乐……)
2、小结:父母、长辈以及他们对我们无微不致的关爱来表达他们非常爱我们,非常爱我们的家,而我们也非常爱我们的爸爸妈妈和其他长辈,大家和睦相处、幸福快乐。
第二课时
一、活动:“一次家庭会议”
1、教师提问:你参加过你的“家庭会议”吗,长辈们尊重你的意见吗?家中的事情最后是怎样决定的?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发展言论。
3、讨论交流:参加家庭会议时自己的体会。
4、引导性提问:全家一起讨论决定事情有什么好处?
5、学生根据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那些事情我帮忙”
1、教师设置情境:
(1)、家里要换新家具(2)、爸爸的朋友向他借很多钱(3)、爸 ……此处隐藏2987个字……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
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唤起学生对父母由衷的爱。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理解和接受父母的爱,并能和自己的父母正确沟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短片。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观看一部短片(《世上只有妈妈好》片段)。
2.同学们,你们从短片中看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3.是的,我们每个同学从妈妈肚里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再到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直到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都浸透着爸爸妈妈对我们无私的爱。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感受、回味父母的疼爱。板书课题“父母多爱我”。
二、新知讲授
1.播放视频歌曲“让爱住我家”,学生聆听感受。
师: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
2.活动一:父母默默的爱
(1)教师:用心想一想,父母每天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父母为我们做的每一件看似普通的事,里面都藏着对我们的爱。你能发现这默默的爱吗?
(4)学生交流: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5)教师:打开教材P67页,阅读“妈妈喜欢吃鱼头”小故事。妈妈和外婆真的爱吃鱼头吗?她们为什么这么做呢?
(6)学生交流:小组讨论。
(7)教师:父母关爱你的感人的故事一定不少,讲给大家听听吧!
(8)学生交流:互动交流。
(9)教师:请同学带着感情读一读“妈妈的爱”。
妈妈的爱
妈妈的爱是香的,像鲜花;
妈妈的爱是甜的,像蜜糖;
妈妈的'爱是清新的,像森林中的草地;
妈妈的爱是宁静的,像蓝天上的白云;
妈妈的爱是柔软的,像轻风和细雨;
妈妈的爱是温暖的,像阳光和炉火;
妈妈的爱永远在我的心里。
(10)教师:在你眼中爸爸的爱像什么?
(11)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三、教师总结
其实,我们每一天都在感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爱,让我们将生活中每个温馨的镜头定格,重温一下那些感人的瞬间。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古诗《游子吟》)
总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体现了谁对谁的爱吗?
生:母亲对游子的爱。
师: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深沉而厚重,我们在父母的爱中一天天长大,无时无刻都感受着父母的爱。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
二、多一些理解
1.教师:父母是爱我们的,但她们也有一些行为和做法让我们不能理解。你的父母有让你不能理解的行为和做法吗?
2.学生交流:
3.教师:有的同学认为,父母有些行为虽然让我们不能理解,但也可能包含着对我们的爱。有的同学不同意这种说法你觉得呢?
4.学生交流:小组讨论。
5.教师:说说父母有哪些行为是你不能理解的?说一说具体的内容,你觉得应该如何改进呢?
6.学生交流: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7.教师:对父母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学会多和他们沟通,因为他们是那么爱我们。
8.教师: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委屈、伤心,有没有想过父母也有委屈和伤心的时候呢?请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9.教师:打开教材P71页“爸爸给东东的信”。如果你是东东,你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呢?你觉得自己的父母有委屈和伤心吗?好好与他们谈谈心吧。
三、课堂总结
孩子们,父母从你们呱呱落地那一刻起,便用温暖的双手紧紧地抱着你们;从你们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每一件事都成为他们心中的骄傲。这些极其平凡却又深厚的感情无不体现着父母对我们默默的爱,但有时我们会不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做法,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的爱,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教案7一、利用活动化教学,激发兴趣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努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参与活动中,感悟并提高一定的道德认知,通过活动化教学力求改变过去我讲你听的方式。在活动化教学中,注意了活动的层次性、目标性。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猜猜他(她)是谁?”,通过每个学生各具特色的自画像,介绍自己、理解自我,并通过与他人比较,初步意识人与人存在着差异。第二个活动是“圆圈变变变”,通过大家在圆上作画,让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想象。第三个活动是“说说你发现的不同”,在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赛,了解各地方,各国家,各民族之间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正因为不同才有了我们多彩的世界。第四个活动是“寻找小星星”,围绕学生的学校生活,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班里有哪些“多彩的小星星”,让学生意识到:正因为每个同学的不同,我们的班级生活才会丰富多彩。让学生明白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各自发挥不同的优势,才能使我们的班级更加丰富多彩,思想在此受到了震撼,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学到知识。这几个活动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贯穿着逻辑性,可以说是逐步提升。
二、“用教材教”胜过 “教教材”。
首先我将教材中的活动一:我的自画像内容改在了课前完成,一开课我就将他们上交的自画像拿出来让他们猜,引入第一个游戏,在猜测中对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我还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交流自己调查的生活中人与人有哪些不一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如:让学生围绕自己的学校生活,回忆上学以来,班上有哪些多彩的小星星。这些话题应该都是孩子们经历过、熟悉的事情,通过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进行教育,在自身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学习,努力调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儿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教材资源,这样儿童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就很大。我觉得,这是我在教学这节课中自己的最大收获
新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课程生活,要了解儿童是不容易的,所以教师要变“备教材”为“备儿童”。由于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课堂上就会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更好的教学艺术和智慧去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尽管这次课也给我留下了不少遗憾,但在遗憾中我也收获了许多。我想,在今后的实践中我将不断的探索、前进!
三、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程,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渐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