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苦与最乐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苦与最乐教案1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与文章的脉络。
2.学习作者如何讲责任与未尽的苦处与乐处,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章提到的责任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与脉络。
2.难点:理解责任的内容,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说苦乐
1、谈话导入新课。
2、读课题看看标题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二、自读自悟
1、介绍略读方法。
2、给出自读提示,学生自读学习。
自读提示内容:用换标题的方式理解文章
《苦与乐》——结合课文内容找观点
《最苦与最乐》——结合旁批提示理清思路
3、学生自读学习
三、互动质疑
1、既然讲的是苦乐,为何标题不是《苦与乐》?
2、《最苦与最乐》能表现作者思想,为何标题不是《最苦与最乐》?
教师围绕自读提示,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明确课文内容与结构。
四、 点拨反馈 (结合实践,谈苦乐)
1、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围绕“你还觉得苦吗?”谈苦乐。
五、感悟分享(补充资料,自主展示,说责任)
1、根据课后阅读提示明确“责任”。
2、给出梁启超的资料,感知“责任”。
六、总结拓展(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引导拓展)
谈收获,明责任。
七、推荐作业。
1、微作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2、作者是如何把责任与苦乐这么大的话题说的入情入理、让我们感同身受?再读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试从写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从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
最苦与最乐教案2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2.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作:《饮冰室合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分段落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一)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第3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4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两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第5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五、研读课文
1.指名学生读第1~2段。
2.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3.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4.精读第4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5.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名言: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六、布置作业
1.就下面几个问题的情境,体验“最苦”与“最乐”的感受,写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学科的学习任务。
(2)完成长辈托付的某项任务。
……此处隐藏24467个字……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责任”这一话题。
二、检查字音(课件出示)
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脉络.
2.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四、学习课文,整体把握
(一)我是课堂小主人
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情况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对字、词、句的理解方面。
2、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考虑。
3、从文章内容与结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难点思考: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作者是如何来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
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作者为证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语、俗语?
4.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学生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分组竞赛回答)
五、总结课文,梳理结构(课件出示)
六、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文章的题目叫《最苦与最乐》,齐读最后一段,看哪些句子分别照应了“最苦”和“最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七、思维拓展:
(一)我说你说明责任
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
作为我们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责任究竟有些什么呢?请照仿例句说话。
例句:责任是一丝不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责任是“
(二)品尝人生苦与乐
讨论:给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还是先尝酸的?
八、结束语
九、作业:
1、积累:
请摘抄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写作: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选择其中一种责任写一写你感受到的苦与乐
十、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案12教学目标:
1.解作者生平,初步积累议论文相关知识,掌握文中“悲天悯人、任重道远”等词语意思。
2.初读文章,理清课文论证思路,学习作者为人处世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明确目标
三、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889年中举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2.生字注音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
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凡属(fán)
3.文体知识
(1)论点(证明什么):作者对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不运用修辞和疑问句。
(2)论据:作者用以证明观点的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四、自主学习
1.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
XXXXXXX是人生最大的痛苦;XXXXXXX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XXXXXXXXXXX,
而不能XXXXXXXXXX。
2.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明确: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五、合作探究
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2.本文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含义?
六、拓展练习
1.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看法,说说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整理本文中的经典语句。2.用“读读写写”中的四字词语写一段话。
平凉十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第15课《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