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1、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种、果实六大器官组成的。其中,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2、在成熟的植物体内,总保留着一部分不分化的细胞,它们终生保持分生能力,这样的细胞群构成的组织,叫做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产生新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如保护组织(保护内部器官)、疏导组织(如茎、叶脉、根尖对成熟区等能运输水和无机盐)、营养组织(储藏营养物质)等。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21、身体各部分之所以协调配合,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2、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大脑: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
脑
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
脑干: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部位。
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
神经系统
将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概括:反射和传导功能。
脑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3、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支配人体生理活动的司令部。
4、脑干也是脑的组成部分,下部与脊髓相连。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5、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6、神经细胞跟其他细胞不同,它的细胞体生有许多突起,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各个神经元的突起末端都与多个神经元的突起相连接,形成非常复杂的网络。神经元的这些结构形态特点,是与它的生理功能相适应的。
7、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到兴奋。(说明:这种能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体内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反射。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来完成的。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两类。
3、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一般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反射和反射弧不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而且只有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反射是一种生理活动,而反射弧是一种结构,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来实现的。例如:排尿中枢受损,将不能排尿,只能采用人工导尿。另外,如果大脑控制排尿的中枢受损,将无意识排尿。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有传导功能,大脑能控制排尿。婴幼儿易尿床,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控制力差。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3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一、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三、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四、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五、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4一、生物区别于非生物要看生命现象:
新陈代谢
2.生长发育
3.繁殖
4.遗传变异
5.应激性
病毒是个特殊的例子:病毒无细胞结构,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寄生生活,所以是生物。
二、新陈代谢是其他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探究实验要求设置对照装置并且变量唯一。巴斯德最成功的地方是他动手设计了曲颈瓶。
四、显微镜的考点:
①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视野变暗,物象变大,视野中的数目增多。
②显微镜最主要的结构是目镜和物镜。③对光时用低倍的物镜和遮光器上的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④观察装片时:镜筒下降时,操作者的眼睛注视物镜,目的避免压碎玻片标本。
⑤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污点,你推测它可能存在的位置是目镜、物镜、玻片标本。先转目再移片
⑥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的长度越长。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的长度越短。
五、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是无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六、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先复制。然后是细胞核一分为二,再然后是细胞质分成两份。
七、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产生了组织。例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物体内存在不同的结构主要是由于细胞分化的结果。
八、动物体比植物体多的结构层次是系统。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植物体。
九、鸟冬天换上白色的羽毛,大大减少了被捕食的机会,有的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说明①生物适应环境②适应的相对性。
十、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即植物多的地方,空气清新湿润。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此处隐藏19830个字……p>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一、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4一、苔藓植物
1、常见种类:葫芦藓、地钱、泥炭藓、黑藓
2、主要特征:大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只起固定作用)。所以苔藓植物植株矮小。
3、意义:苔藓植物的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二、蕨类植物
1、常见种类:真蕨、卷柏、贯众、满江红、肾蕨、中华水韭
2、主要特征: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注意:整个地上部分都是蕨类植物的叶)。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①有些可食用(如蕨菜);
②有些可供药(如卷柏、贯众);
③有些可供观赏;
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
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5第一章
1、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功能。
结构:目镜、物镜、镜筒、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反光镜、镜座。
作用: 放大 调整物像
2、显微镜使用过程(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
①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试验台边缘10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③安放装片:把制作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④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标本(此时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物镜内观察,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在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3、什么是观察,观察的顺序?
观察是我们了解、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探究生命问题的第一步。
在观察方式上,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在观察方位上,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向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
4、量筒测量时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5、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植物标本:①采集 ②压制或浸泡 ③成品
动物标本:①捕捉、杀死、放入三角包②插针③固定在展翅板上④保存(成品)
6、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7、探究实验的设计要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证明无误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述了显微镜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