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4-07-12 19:18:36
文化苦旅读后感集合1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集合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1

第一次看这种书。

它是用散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游记,但看了你会发现,真正的景点描写没几句。

他更多的,是在讲述跟景点有关的种种故事。

1

不过回头来想,景色其实也没啥好写的。

那些描述花花草草的景色描写,小学时分析了那么多,感觉有意思吗?

没意思。

而只有背后的故事,才能在我们心中激起波澜。

相信作者的旅行,更多的是精神享受。在他那,种种历史事迹都能信手拈来。

这也告诉我们,以后旅游,除了那种纯看自然景色or纯玩刺激的,我们一定要慢慢看、慢慢体会。

要去听讲解、了解背后的故事&文化。

不然,如果只是拍照、看看新奇,那意义不大,充其量只能代表你曾经去过。

2

这本书里的很多道理,也需要慢慢悟才有感觉。

比如有段写到: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这句如果快速、不加前后文的看,多半会毫无感觉。

但如果你慢慢悟,你会想到: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它本就是各种波动的。而这样的人生才叫人生,才有意思。

再者,在描写柳侯祠时,作者反应出京都太嘈杂了,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反而激发了柳的文采,甚至可以说点化了名族的精灵。

所以说,挫折和机遇,真是并存的。

3

当然,这种文章我想很多人都看不下去(包括我也没完全看完)。看下去,确实需要毅力和思想境界的。

而当你能看下去,那思想应该得到充分洗涤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2

最近正在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个书名我已听说许久,但是不知为何,却是这段时间才决定买来品读。我是个性子比较急躁的女汉子,这样的性格自然也影响着我看书的取向,我喜欢看小说,有故事情节,可以一边看,一边在心中上演我一个人的剧场,而对于散文类的“文绉绉”的作品我一直是敬而远之的,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一直有意无意忽略掉这本书的原因吧。

书买来已有一段时间,到如今已阅至过半,这跟我以往的习惯不同,以前买小说都是通宵达旦地看,一页一页,一夜一夜,一目十行地翻阅,想要赶紧看到最后,早点知道结局。可是《文化苦旅》不同,我难得的沉下了心,一字一句地细细品读,不愿错过任何细节,也许,这就是散文的魅力?我到今日才发现。

且不说余秋雨这个人如何受争议,至少这本书让我感触良多。书中每篇一个地方,这些地方有的我去过,有的是我向往去的,既然是“文化苦旅”,自然所讲的主要还是那些地域的文化底蕴。各色风景,衍生出各种地域文化,而这些地域文化成熟到一定程度又会促使着该地的人文风景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都江堰》中被李冰所驯服的长江,在那里吃尽了苦头,也出尽了风头,壮阔的千年水利工程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而李冰的治水韬略也被偷换成了治人的谋略;《道士塔》凄凉地矗立在莫高窟外,残留的壁画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如何的辉煌,破败的洞窟控诉着当年这里所遭遇的恐怖的一切,让人留下悲愤的泪水。而为什么称之为“苦旅”,我想,一个人在大地山川之间穿行,寻找着千百年前的文化气息自然是苦的,而一旦寻到,那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全身,使人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感受着贮存在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的文化奔泻而出,这又何尝不是一大“乐事”呢? 

到如今,书已过半,留给我的感触让我久久无法忘怀,短短数百字,却使千年的喜悦、哀愁、愤怒跃然纸上,这便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不知何时,我也能如余老先生一样,一顶草帽、一叶扁舟踏上文化之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3

余秋雨一向是擅长写文化散文的,看他的书,语感极强,丰富的画面感油然而生。文中所有的不经意都经过打磨而成,一气呵成而无半点拖沓。

《文化苦旅》对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都用干净漂亮的文字来一一概述,通过对中国大陆的景物描写写出一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纠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用一根笔将一处处古迹背后所不为人知的事情描述出来,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了震撼。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萌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坐,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这是一段触动人心的文字,这句话里,我彷佛看到白发的母帝佝偻着背影眯着眼晴看儿子的旧物,江南的姑娘日夜翅首企盼寄不出去的思念,还有已为母亲的妇人哄慰稚儿的无奈,这一切都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只留下了一阵又一阵虚无缥缈的烟尘。

他凭着自己丰厚的阅历和扎实的文化基础,一次又一次将历史变为一幅幅瑰丽壮阔的文字画带到读者面前。可望而不可及,可悲而不可避,可叹而不可祭。

我常常感叹历史长河里的诸多悲哀,也常常畏惧于历史庞大的身影,从没有人可以左右它,不管历时曾有多少的名人将相,都湮没在历史里,寂静无息,似一片琼花落入汪洋大海里,激不起半分涟漪。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道:“万般皆空无喜无悲唯余秋山雨雾缥缈依稀,千载如梭无生无灭只剩月夜鸟声朦胧凄迷。"我们一直在追寻的,挑灯回望时也只剩一片缥缈一片朦胧,最鲜艳的不过是那些我们在追寻过程中得到的和失去的。

《文化苦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篇中国的文化史,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我认为,它不仅是国人深刻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参考文献,还是一本很好的地理指南。

文化苦旅读后感4

在这个短暂的假期里,我读完了《文化之旅》。虽然阅读时间很短,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本书里,大部分的词汇都是以追溯、思考和提问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俞虞丘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在他的《文化之旅》中追溯、提问和思考了许多城市、小城镇及其人文景观所蕴含的文化细节,以及整个中国文化精神。

本书的主题是借助山水寻找文化灵魂和生活的秘密真相,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在这本书里,作者几乎没有提到景点的具体风景。他突出的一点是,在他指出一个地方后,他以镜头切换的形式创造了一幅丰富而深刻的人文主义画面,类似于电影中的镜头切换。其次 ……此处隐藏5785个字……感麻木冷淡,思维更偏向于现实的理性,而少了几份唯美的感性,早己挖掘和捕捉不到生活中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风情与美了。这里的风情与美是指深层意义上值得记取的人生风景。可是现今的速食主义人群只谈论功利,不讲究风情,错过人生中的许多风景。例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对美都怀有一种涌动丰盈的情怀,即使外表平淡无奇,甚至粗丑鄙陋,也不能抹杀那一份真挚的情怀,那份同于其他美丽人士的情怀。但可悲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一“丑人”不以意地流露出那份热烈的情怀之时,人们往往展现出人性的弱点,带起有色眼镜,毫不留情加以冷嘲热讽,仿佛那是卡西莫多的微笑,亦或是东施效颦般的举止。难道这份情怀不是一样的美丽动人,一样的可爱,一样的值得珍惜的记取吗?“曾因酒醉鞭名马,不敢情多累美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这样极具风情与美的诗句,恐怕只有在西风东渐,在倡导科学与民主,人文人性的时代里才能写出来。既然如此,那么让我们换上健康的人格和优美丰饶的心灵,去捕捉,去挖掘那些人生中值得记取的风情与美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13

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后的回味,一种焦虑后的会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一种文字激昂的大气,一场细致精巧气可吞天下的深刻评述。这便是《文化苦旅》,便是文化的苦旅。

从滚滚黄沙的沙漠边塞,到秀丽清澈的江南小镇,作者把每一个地方描绘的惟妙惟肖,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中国源远流长的人为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从《道士塔》,《阳关雪》中,让我看到了黄河文明的兴衰,写出了历史的深邃苍凉。《江南小镇》开始的那一段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桥流水的景象。凭借丰富的文化感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再现了匿藏于时间底端的深刻思考,开展了一场山水风物与历史精灵的远距对话。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联在一起。”我想这或许是这本书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吧。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功底,在他笔下,莫高窟,都江堰,藏书阁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在他笔下,那些过往的历史,就像是一幅凄美的画卷。“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

每个人的一生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段历史,当我们走过一段路时,停下来回过头看看自己曾走过的足迹,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而我们也在这遗憾中,坎坷中寻找这人生的真谛,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静静地合上这本书,仿佛也有了一种想要游历山水的冲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间寻觅着历史的足迹。

文化苦旅读后感14

暮色回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氤氲的灯光,桌前一本青绿而又有些黯淡的书,我似正与一位道友交谈,谈论着世上的喜悲。顺着他的足迹,我领略了各地的风俗与人情,真正懂得了人性的魅力。

但对于所描述的风土人情,我更关注的是他对文化的省思和诗化的语言。

《文化苦旅》中,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巧与娇艳,还有庙堂的虔诚与悠远。一个个伟岸的建筑总有深奥让人摸不着边际的历史,只有人们深刻的研究才能明白些许。对于每个人来说,阅历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见解。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这些的理解也是潜移默化的,但从中能明辨是与非。忆起书中一篇文章《道士塔》,敦煌失窃,本以为错在道士,但作者联系到历史,从更深层次中,将错误归咎于官僚,正是这一对文化的省思,让读者明白当时社会的残忍和冷酷。这一封建弊端应及时消除,否则会酿成不必要的后患。如此美好的时代易逝,应认真呵护。

“这条路漫长而又艰难,但几步一景,美不可言,一边是碧绿的峭壁,一边是浩荡的急流,层峦叠嶂全是世界屋脊的余笔,一撇一捺都气势夺人。”这一番诗化般的语言将我带入仙境,游遍世界,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此时此刻此分,抛去杂念,世间只有我一人,那是多么的怅然。这段路途有苦楚,也有喜悦。些许人情有点寒酸,但有景相伴足以,正如我们生活中,在奋斗的道路上,一块块绊脚石,都需要自己拾起,一段段荆棘路,都需要自己越过,但相信身后有坚强的后盾,不仅仅是父母老师朋友,更是自己永不言败的志气。

自己品尝苦中丝丝甜味,如甘露滋润心田,莫过于他人的提供。漫漫人生路,不要学会避让和退缩,而是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拼搏,拼尽全力,勇往直前,余秋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情操上的感化。怀揣着这一份不忘初心的坚强内心,在最后一场暴风雨袭击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被击垮,静待明年夏日的绽放。

文化苦旅读后感15

近日来,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细细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去读,但慢慢地,我却醉情于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余先生身居高位,被推举为中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却突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的重要遗址。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址。正是这万里之行 ,才凝聚出这一篇篇流传千古的散文。

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和世界。合上书本,旅行结束,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心头一些疑问不禁释然,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却又有一些新的疑惑萦绕在心头。

这书里写的,不仅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还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仅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还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而文人的作用,大概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并让其感染千万代炎黄子孙。这一点,余秋雨做到了。

至少他的《道士塔》,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接管,他的名字是王圆箓。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的身上,但它带来的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文化苦旅读后感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