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5-04-09 23:30:32
目送读后感集锦15篇

目送读后感集锦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目送读后感1

在一个月前,我们开始了《目送》一书的阅读。

这本书,深邃、忧伤而又美丽。它蕴含了作者行走人间几十载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悟到的一切。而我最喜欢的散文,莫过于《目送》与《回家》了。

在《目送》中,作者描写了儿子华安与父亲。随着时光的飞逝,儿子在慢慢地长大。而他对“我”的态度却也在慢慢地变化。华安从一开始对周围的胆怯,对母亲的依赖,到长大后“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中我感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苍凉。在父亲的逝中,“我”目送着他,掠开了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的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究竟是带着怎样一种心态去写的呢?在一场又一场的目送中,她看着亲朋好友的背影渐行渐远,夕阳洒下泛着红晕的光,空荡荡的小路上,又只剩下了她一个人……这是何等的凄凉!

如果说,《目送》写的'是“人”的悲欢离合,那么《回家》写的就是“家”的物是人非。

作者带着母亲与三个兄弟准备回“家”。在火车上,母亲十分惶惑、不安与迷茫。尽管她心里明白,曾经的“家”已经只不过是一座空荡荡的房子,可她依旧不愿相信,真正的“家”已经不在了。

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脸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挂号拿印章来”。

可这段时光已经消逝了。

时光匆匆,物是人非。“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却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龙应台如此写道。

《目送》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本深邃的生死笔记。时光匆匆,时间就像是一个曾与你相识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你瞥见了他的背影,想伸手挽留时,却发现他早已消失在了人海的尽头。而你的眼中,却多了一分沧桑,少了一丝稚气……

目送读后感2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这一评价确实很贴切。

中学读朱自清的《背影》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受,可能是那时年纪太小,也可能和朱自清生活的时代隔的太远,总之,朱对父亲的那种感情,在当时的我的心中没有产生太大的共鸣。

可《目送》不一样,因为80后的我们开始准备成家立业,准备担起职责,父母能为我们做的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始思考怎样让他们安度晚年。所以,读她的故事仿佛能够看到10年后的自我。

龙应台,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这是个坚强的女人。精通英法德多国语言,在政坛中叱诧,可光鲜的背后她也是个普通人,为人子,为人母。应对中风最终离她而去的父亲,应对老年痴呆的.母亲,应对在法国的孩子,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这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辛酸和温情。

当把整本书都读完,回头才开始明白《目送》这个名字的意义。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目送。小时候,总是父母目送我们离开,那种目光出此刻学校校门口前,出现火车月台上,出此刻机场安检口,我们总是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他们不能挽留,只期望自我的目光能在孩子的背影上多停留一秒。

此刻,当孩子已经有了自我的事业了,有了自我的家庭了,才发现父母正在渐渐走远,在我们的生命中。

想带着她看电影,电影院里的仅有武打,恐怖,悬疑,充斥着荒唐的喜剧,适合老年人的柔和的电影少的可怜;劝她买几件新衣服,她说没有适宜的,我不相信,拉着她走进百货商店,琳琅满目的服装,淑女装,男士专柜,儿童天地,唯独没有老年人。“老”,意味着不被关注,从人们的心中消失。

想为他们做很多事情,想留他们在身边,可每次回家看到他们变白的头发;看到忙碌的厨房里少了以前利落的身影,多了一些凌乱;看到手上的老年斑,心里就是一阵阵酸楚。岁月正清楚地告诉你,他们在离你远去,而你无能为力,唯有目送。这种折磨,是一种痛。

目送读后感3

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脚下的土地没有变。这是怎样微妙的变化,似乎有些东西注定般轮回;似乎某些场景总排山倒海般在记忆深处涌来,只是角色悄然间发生了转变。

作为母亲的龙应台一次次目送着儿子的背影,一次次的目送他的成长。即使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中,那长长的行列里,她仍就能够精准地找到他;作为女儿的龙应台不断地追忆成长的岁月,再又一次次的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感受着与父亲一次又一次的分离,直至与父亲在殡仪馆里永远的分离……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是啊!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你是否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幼儿园时你一步三回头的目送着父母远去的背影,然后怯懦地迈进幼儿园的大门。中学时,当你面对青春迷茫无措,不知前进的方向时,父母则在你的身后目送着你成长,你可知这眼中包含多少惆怅和忧愁。他们只能适当地做下疏导,只因他们明白这雾还得你自己去拨。你可懂他们的用心?

那晚,风有些大。我有些无由来的烦闷,刚进初二的我就像一条被放入大海的小船随波逐流,不知道方向在哪;就像是进入了满是雾霭的荒原,张开眼睛却不知自己身处何处——我迷茫了。兴许是多了一门课程让我有些不知所措,眨眼间,物理第一次的测验成绩出来了。坐在座位上,看着这卷子,心里好似压了一块石头,一股酸酸的感觉涌上心头,在班上成绩还算不错的我受到了第一次打击。回到家中,我舔舔干燥的嘴唇,面对妈妈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将试卷递给她。她轻轻的说:“一次,算不得什么。我相信你知道自己错在哪,不需要我来说,下次你会证明给我看的,对吗?”我满脸惊诧的看着她,僵硬的点点了头。转过身去,我分明感受到了她那饱含期待的眼神,是的,她一直以鼓励信任的眼神目送着我的成长。

我们在目送中一次次成长,又在目送一遍遍温情。请珍惜每一次目送,不要让期待落空;不要让信任消散;不要让亲人为我们伤感失落……

我们从目送中来,也将从目送中去。

目送无言,用心传送目送最真实的感动。

目送读后感4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目送》里的一个经典语句。

《目送》是 ……此处隐藏6071个字……头离别的路上,尽量的.,让这场目送更舒心一点。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的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这是作者父亲用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为了顾全“我”的情面,没将车停在校门口,读了这一段,我内心之间突然有一种感悟,天底下的父母们,无论富贵贫贱都是深爱自已的儿女们的,有时你们或许会争执,会因矛盾而不和,放下你的脾气与固执,读后感·因为无论对错,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你好,不要因为你的一丝顽固去伤害一个爱你的人。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读到这句话时,我停顿了,因为太真实了,读了这句话让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首诗中的一句话“生活细致入微的走开”。刚升上高中时遇见初中同学,想像初中一样聊个热火朝天,却发现已经不能了,因为大家在不同的环境中,在那些生活学习上的细致早已不像从前那样相同熟悉,同学可以陪你走人生短暂的一程,朋友可以陪你走人生的一段,父母能陪你走人生的一半,兄弟姐妹可以陪你走人生的一大半,在人生的路途中,身边的人有的成了过客,有的忙于自已的生活,所以总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读完《目送》,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在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中我找到了共鸣,一本好书,会给你一次痛彻的领悟。

目送读后感13

《目送》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这片土地没有变。“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儿时看到时,只觉迷惘。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留给他的妈妈。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也早已忘了小时候黏着妈妈的华安了。时间在改变,而我们没有变。牵连着他们的,是那根维系柔情的无形纽带。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身为龙应台的妈妈她又惆怅什么呢?

再细读时,心猛然一震,继而涌出一股伤感的情感,仿佛看到了那个用怯怯眼光追随妈妈的小小华安和以后头也不回决绝又干脆地离去的背影。维系他们唯一的纽带也就只剩那薄弱但坚固的亲情了。我们一直在离别,但无数次的目送,留给我们无尽的心酸。这一生这么长,又这么短。这条路上来往过客无数,行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父母,曾经陪伴但从未离场,他们陪你走过的每一段路,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扶和关爱你。

在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时间是个刽子手,颠倒灵魂的白与空。而我们的父母会越走越慢,最后渐渐的走不动,需要你停下来,转过身搀扶他们。我们会有各自的家庭,各自的责任,自己也逐渐成为父母,对于儿女而言,我们是港湾,但于我们本身而言,港湾永远是自己的父母。

稚子远游,身在异乡。一杯清酒,三生如豆。每每思及此,都觉怅然,而《目送》这本书,截取的是生活中每一个都会经历的片段。我们以后会逐渐体会到“所谓父(母)子一场,就是目送他在你面前渐行渐远,而他没有回头。”曾经在操场上挥酒热血的少年啊,大抵以后都会变成为人父、为人母的角色。愿我们还身怀这其中的感动,度过以后还很长很漫长的日子。

目送读后感14

今天,我在家里读完了《目送》这本书,感觉对我的写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文字让我得到了感悟:当大家长大了的时候,家长们应该学会放手,让我们自己闯出一片新空间,而不能扼杀在对孩子的溺爱的摇篮里。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他——父亲的时候,明摆她和他的缘分也就终止了。

原来,龙应台的“落寞”与儿子、父亲有关。儿子逐渐得长大,离“我”愈来愈远,机场龙应台目送儿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儿子都不愿意回头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当龙应台大学教授的那一天,父亲开车送“我”,但是父亲并没有把“我”送到大学的大门口,而停在侧门的巷边,因为他认为,这种廉价的小货车不是送大学教授的的车子。父亲生病住院,“我”每个礼拜都去看父亲。有一次,龙应台帮父亲清理排泄物,结果让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父亲对“我”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愧歉都告诉了“我”不必追。

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一篇文章《魂归》,它说了龙应台的父亲死了,村民们说,根据家乡的习俗,儿女不能亲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龙应台和她的.母亲却说:“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这一天清晨,“父亲”上山了,当司仪长长地唱“拜”时,他深深跪下,眼泪决堤。读到这里时,我不禁发现,全国各地的人们,对自己的长辈都是无比的孝顺,因为,没有了他们,就等于没有了他们自己。这也是都长辈的一种尊敬。

虽然我可能还没有真正的读透这本书,但,它却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里,一辈子也不可能忘记。

目送读后感15

生活是一堂上不完的课

封面,是绿的渲染。七十三篇散文,写尽人生的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目送,是别离的开端。目送着父亲的棺木进了火葬场;目送着母亲日渐苍老;目送着孩子长大成人开始嫌弃自己……眼睁睁看着一些东西从身边走失,珍贵的亲情、友情,因生命的期限而破灭。

无意间意识到,“华飞”好像现在的自己。我们,变了。在我们小时候,稚嫩的时候,对身边的一切倍感好奇与新鲜。我们为每一个未知和全新喝彩,那时候,父母也会笑,陪着我们一起“欢呼”。父母像没有思想的`,心里的快乐只为我们。可他们老了,我们却变了。我们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年,我们抱着理所应当的心态,认为父母看到的可爱的、神奇的、新颖的,就只能淡定地看看,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以为他们的阅历比我深,见的世面比我广,当他们变成一个“好奇宝宝”,在我面前手舞足蹈是一件多么尴尬的事!我会无语、会尴尬、会难为情,敷衍几句“嗯”“哦”就了事了。在作者的这个角度看,我才觉得,我仿佛是抛弃了他们那般的狠心、对待陌生人那样的冷淡……

当我们有一刻嫌弃父母时,我们就应该想起,在我们幼稚的时候,是他们填充着我们一个个可笑的梦。我们也应当记得,我们要以同样的回应去对待现在的父母。

渐渐地发现,看别人的人生,才会认识到生活是一堂上不完的课。也发现,当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一份事业时,他虽会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却遗失了生活中的很多点滴。就像作者不知道杜鹃是杜鹃,与自己一墙之隔的那个邻居是谁,不知道生米里的虫用水泡泡就全能出来了。

或许,从稚嫩蜕变到成熟,经历了很多之后,看世界就会觉得一切似曾相识。曾经的我们,曾经的他们。我们可能要热爱生活;我们可能可以去留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我们可能可以记下每个生活中的瞬间;我们可能可以……

“一串红,二悬铃木,三年桐,四照花,五针松,六月雪,七里香,八角茴香,九重葛,十大功劳。”……先人仿佛有意布下这朦朦胧胧的生活规律。我们或许可以拨开每一朵绿叶去看每一朵鲜花……

《目送读后感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